-
从外卖菜单读起,然后是普鲁斯特
“文学研究”的焦点,如今已不再是文学,而是被电影、电视、漫画、流行音乐和社交媒体所取代。
-
“癖好”这匹马
藏书就好比与一位魅力四射又神秘莫测的女郎交往。他不用担心某天会感到餍足,也不可能心生厌倦;也许就在书架的一角,永远藏着全新的经历或意外的发现。
ZUO JIA YIN XIANG
01献给塞尔努达的一朵玫瑰花
塞尔努达的诗歌像是爱情、理想,以及人们精神世界虚构出的一切美好事物那样,魅惑、迷人,却以物质的、实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醒我们现实世界的不完满,同时又赋予我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的敏感眼光。
02胡安·鲁尔福:写作是他对抗孤独的唯一方式
鲁尔福在他为数不多的几篇回忆文章反复言说着孤独。他说,孤独迫使他写作,也是孤独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丧失了写作的冲动。他也言说忧虑,当他写《佩德罗·巴拉莫》时,他只是想摆脱一种巨大的忧虑。因为写作是一件真正痛苦的事情。
03 萨义德:一名不成功的小说家
1987年,萨义德终于再次提笔,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有关背叛的政治惊悚小说。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贝鲁特,“充满了间谍活动,非常像约翰·勒卡雷的小说,”布伦南说,“围绕着美国的入侵与参与其中的不同力量的政治阴谋。”
04巴别尔:哀婉的神学
巴别尔,与布尔加科夫、扎米亚京等俄国作家一道向我们证明,神学传统并未被暴力完全摧毁。尽管自现代以来,神学总是身处被动的、被否定的位置,但其哀婉之中所生发出的救赎力量却能超越消逝之无情。
从里斯本出发寻找伊莎贝尔
这是一个书写优美的故事,叙述者“我”寻找女孩伊莎贝尔,她在葡萄牙一次反抗高压专制体制的革命中消失。他的足迹遍布葡萄牙里斯本的各个角落,瑞士,还有澳门。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一种沉缓摇晃的节奏中,往事一幕幕浮现。“我”在不断接近她时完成了同心圆式的讲述。
来源:北京青年报|陈英 2021/3/5
但丁《新生》:从“口授”到“朝圣”
艾略特甚至认为人们对《新生》的阅读应该排在读罢《神曲》以后,因为在他看来,“我们首次读它时,最好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神曲》,而不是为了它本身”。《神曲》构成了阅读《新生》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理由将《新生》视为《神曲》的先声。
来源:文艺报|李海鹏 2021/3/4
《背叛》:“这本小说无疑将成为一部经典”
《背叛》讽刺的不只是白人,还讽刺黑人自己,讽刺黑人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好的讽刺,它讽刺的对象是在我们内部,而不是说讽刺一个他者。讽刺他者,那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或者失效的东西。
来源:译林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2021/3/3
魔幻之外 拉美的现实主义面孔
巴斯克斯相信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里最不有趣的部分,并建议把《百年孤独》当作“歪曲版的哥伦比亚历史”来读。他说,“我想忘掉这种荒谬的言论,把拉丁美洲说成是一个魔幻或超现实的大陆。在我的小说中,有一个不成比例的现实,但其中不成比例的是我们历史和政治中的暴力和残酷。”
来源:北京晚报|把噗2021/03/02
追寻18世纪图书销售员的足迹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图书销售代表法瓦尔热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叙述脉络,通过行程路线和各个地点涉及事务,复原了从印刷、运输到销售、结算的各个出版环节。
来源:北京晚报|文景 2021/3/1
约翰·契弗《欢迎来到弹园村》:病理诊疗与家庭纪事
《欢迎来到弹园村》也许是约翰·契弗颇为怪异、“难以理喻”的作品。但正如《纽约时报》所言:也是“契弗最深厚、最有挑战性的一本书。”这句评价没有假谦虚、装客套,它用了最高级形容,并没有加上“之一”。
来源:文艺报|俞耕耘 2021/2/26
《力量》:乾坤翻转背后的不变权力
枝杈繁茂的大树,支流众多的江河,还有闪电,是《力量》描绘的力量与权力的样貌。权力由每个人的一片叶,一滴水,一束微弱的电光汇集而成。人类塑造了力量,但更多的时候,是力量塑造人。
来源:澎湃新闻|徐栖 2021/2/24
亚森·罗平的诞生与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侦探文学界的著名角色,亚森·罗平是如何在法国诞生的?他在传播到中国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解读与接受?本文将一窥绅士怪盗的有趣历史。
来源:澎湃新闻|刘捷希2021/2/23
克鲁迪·玖洛与《太阳花》:不负传奇不负诗
《太阳花》成为克鲁迪创作思想和艺术的注脚。这部在文学史上不能算作是克鲁迪代表作的小说,却透露出作者几乎全部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热情,如作者的生命一般具有传奇色彩。
来源:文艺报|符晓 2021/2/19
连晗生:重新成为一个孩子
洛威尔称贾雷尔为“他一代人最令人心碎的英语诗人”,包含着他对好友诗歌道路的“中断”的最悲痛的心情,在他情真意切的悼文中,在他之前评论贾雷尔的书评中,都将贾雷尔看作他们那一代人中重要的诗人(尽管在私下书信中又有抱怨)。
来源:“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连晗生 2021/2/14
保罗·索鲁:第三只眼看中国
与目的性颇强的探险家不同的是,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从不刻意挑战极限,而是以乘坐火车的方式周游世界。这既能让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同行者的身份深入其中。
来源:北京日报|冯新平 2021/2/09
托马斯·曼《海因里希殿下》: 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变奏
如果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还带有明显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特征,那么托马斯·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海因里希殿下》则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是其独特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型之作。
来源:文艺报|黄兰花 2021/2/8
《基督山伯爵》的戏剧阐释与诘问
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小说《基督山伯爵》讲述了一个关于背叛、诬陷和复仇的故事。这部关于信仰、爱情和救赎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获得解脱,走向自由和希望彼岸的文学作品,其阐释的可能性取决于阐释者的解读和立场。
原著与改编,别样的命运与共
小说与影视剧的互动是大势所趋,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习焉不察。但两者之间的互动仍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亦有值得复盘反思的地方。
这一次,他是作家河正宇
人类,毕竟是群体生活的生物。表演,终究要与观众发生真正的交流,而非沉溺于演员自造的情绪,才有意义。
阿加莎作品的影视改编之路
一位作家的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书成为全球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畅销书;开创了本类型创作的某些流派;拥有后人无数致敬作品,一个个创举性的诡计不断被重新上演……
《小妇人》:女性的天路历程
《小妇人》也永远是美国的道德预言。奥尔柯特的父母都是废奴主义者丶女权主义者和超验主义者,母亲更是美国第一批专业社工。这也是为何在强烈的宗教色彩之外,《小妇人》花了很长的篇幅描绘访问、资助和服务穷苦邻里和同胞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