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体”沉浸展吸引逾十万人次参观
正在上海中心展览馆举行的“三体·时空沉浸展”,以《三体》为内容,融合声音、光线、影像等技术,打造了一个“多维”而浩渺的“三体”科幻世界。
-
“诗意的虫洞”:艺术与科幻的联姻
春节期间,在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的一座百年教堂里,一场当代和过往交错、艺术与科幻碰撞的展览在这里拉开帷幕。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几代主任委员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对科学文艺事业的那种责任感和热爱。
02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世界
今年是法国科幻、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诞辰193周年。
03亚瑟·克拉克:他是二十世纪的儒勒·凡尔纳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与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称为“科幻三巨头”。
网络文学中有哪些真正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应当存在一个核心内容,即“基于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安迪斯晨风 2021/03/08
《月球峰会》,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说
超乎寻常的真实感,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特色,也可以说这是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说。
来源:钱江晚报 | 傅绥燕 2021/03/04
“中国想象”在西方科幻世界的传播
纵观百年科幻发展史,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时期对西方科幻文学的大规模译介与模仿,逐渐发展至当下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在西方广泛流传、影响倍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吴攸 2021/02/20
李国华:科学与情感——汉语科幻诗谈屑
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构型和思维范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汉语和汉语诗学,也许是一个很大、很有价值的论题。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李国华 2021/02/19
科幻里为什么会出现宗教/超自然元素?
科幻的价值就在于提出各种不同的可能,给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让人思考的情景,而不是去争执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错。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2021/02/08
《摘星》:科幻的美来自科技本身
除了痴恋与疯狂,写科幻不能有更多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就很难写好。《摘星》让人重新体会到什么叫忘我地感受科幻的快乐,这就是创作科幻的初心。
来源:文艺报 | 韩松2021/01/18
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实践证明,语文学科以阅读与写作为抓手,科普与科幻教育“两条腿走路”,是解决青少年科幻创作中暴露出的“想象力跟不上科技”问题的有效路径。
来源:科技日报 | 周群2020/12/29
假如没有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会怎样?
短时间内,两大刘慈欣小说IP的重量级信息让粉丝们激动不已,但也有人抛出了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又是刘慈欣,难道只有刘慈欣的小说能改编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八碗2020/12/14
创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
曾经我们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担心将来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就选择更有创造性或者独创性的工作吧!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已经不甘于被关在“创造性”的门外了。
来源:人民日报 | 胡妍妍2020/11/16
钟天意:科幻小说能突破“新伤痕时代”吗?
即使能够有效地书写中国问题,但对于“中国科幻”的成立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爱”并不是一个有效的中国式答案。在更多时候,相对于其疗愈效果,它带来的是委曲求全式的妥协。
来源:山西文学 | 钟天意2020/10/30
《阿基拉》:救赎与毁灭的双重主题变奏
在文明进程中,大友克洋幻化出难以捉摸且极具破坏性的神秘力量“阿基拉”来发出警醒——人类通过科技等种种手段获得的力量,不仅可以毁灭彼此,也有可能孕育着重生的希望。
来源:光明网 | 王蜀玉2020/10/22
《信条》:时间的玩味,依然是诺兰不变的执着
且放下“看懂”和“没看懂”的纠结,回溯诺兰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时间的玩味一直是诺兰嗜血如命的执迷。
来源:贵阳日报 | 曾念群2020/10/09
观众有了,作品在哪?
科幻片的制作者们,观众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民晚报 | 任湘怡2020/09/07
今年科幻读者票选的获奖小说,都在关注现实问题
与去年的引力奖作品相比,今年的作品,明显从“重视奇观和设定”,向着“重视社会现实问题和关怀”的方向发展。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宇镭2020/08/06
《地球纪元》:用科幻构建诗意时空
读《地球纪元》就像是提前翻阅了一部人类未来可能会谱写的历史。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美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我们这一代早已不复存在,但人类依旧向前迈进着。
来源:文艺报 | 胡维佳2020/07/22
当“机器人三定律”迫近现实
上世纪40年代开启的人机关系之思,在翌平的作品中以新颖的机器人角色设定与更加趋近可能的科幻假想再度展开。
来源:文艺报 | 崔昕平2020/07/10
顾适《赌脑》: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
而当今日的类型小说不断被电视、电影和游戏的创作方式冲击,可以不再局限于“小说”的体裁之后,踏出“城门”的小说又会向何处去?——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来源:“中华文学选刊”微信公众号 | 李广益等2020/07/02
文科生如何从事科幻研究
对于科幻这样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来说,除了一般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野心、有饥饿感,否则便会沦为平庸。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刘健2020/06/23
晚清小说身心改造幻想及其知识来源
时新的科学概念、前沿的理论学说为小说家提供了新的灵感……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 贾立元2021/03/08《猞猁学派》:双翅目宇宙漫游指南
她想搭的,是一座座连接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桥。不同的认知可能存在于不同的身体里,也可能存在于不同时间的同一个身体里。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慕明2021/02/18“软”科幻更需要“硬”主题
一个好的故事,应当用最合适的形式去呈现最独特的思考,实现文艺作品“灵”与“肉”的完美契合,而非彼此悖离,这才是文艺创作的恒久法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曼卿2021/02/07《犼先生》:中国故事的科幻宇宙
作家乔华的处女作《犼先生:锦绣离人》是一部构架庞大、具有宏大叙述视野的科幻作品,让凛冽锋利的科幻故事呈现出雅致古典的中华气质。
来源:文艺报 | 李满意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