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直播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麦家&何平:关于《风声》的风声,或一个小说家的怕与爱
确实存在“隐秘”,但不是《暗算》影响了《风声》,恰好相反,是《风声》影响了《暗算》。《风声》的源头早在1998年,那时无人关注我,你也不可能关注到。
须一瓜《致新年快乐》:致那些把人生当恋爱一样过的人
对须一瓜而言,《致新年快乐》是一笔“早就要写但一直没写”的旧账。小说没有人物原型,但她一直关注着社会中那群特别想当警察的人。
《花局》访谈:既是城堡,又是罗生门
事实上,我的第一篇小说写在台历背面,就是那种可以一页页翻过去的台历。如今回想,很有些行为艺术,仿佛在玩酷。记得是方之先生教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方之是江苏最好的作家之一……
何子英、叶兆言:好的文学都应该有一种疼痛感
事实上,我的第一篇小说写在台历背面,就是那种可以一页页翻过去的台历。如今回想,很有些行为艺术,仿佛在玩酷。记得是方之先生教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方之是江苏最好的作家之一……
王蒙:向时代和人心喊话
有人说过,不管写什么,王蒙始终把自己的生命摆进去,而且有一种向时代和人心喊话的风格。从最早的《青春万岁》中的畅快呼喊,到后来《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真诚关切,再到后来《这边风景》《春之声》和最新《笑的风》等……
陈春成X班宇:投身写作就像追求一段恋情
一个人所经历的和他所书写的,两者间并无一个固定的公式相连,也不全是原料和成品间的转换。推寻其中的蛛丝马迹,其实是文学之外的癖好了。
艾伟:小说把可能性还给生活
“2020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我相信史学家会详尽记述这一年,这个全人类被‘隔绝’的一年。这一年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段特殊的时光,一些我们习焉不察的问题得以显现,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反思,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社会和家庭,都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
访关仁山:“土地是滚烫的,故事是鲜活的”
这部作品始终在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在阜平县,我见到一条两头都挂着红绸的霸王鞭,深受启发,决定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依托,将阜平县的历史悠久的红色传统与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融汇其中……
肖复兴:用笔记录下与时间共生共存的记忆和未及之梦
肖复兴将到天坛旅行或遛弯儿的普通民众,置于天坛这样一个600年的独特地理和文化空间,这个“人民的天坛”无形中呼应了全球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近些年来盛行的“空间转向”。
毕飞宇:“江苏作协文化”是一份礼物,我们要维护它
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在我离任的时候,这种文化还在,我就是一个合格的作协主席,如果这种文化没有了,那我就不及格。我们要爱,即使不爱,一定不能恨,一定不能妒,不能搞事,不能搞人。
哈金:你的过去在你脸上
我早年从来没做过文学梦。后来被爱默里大学雇用教诗歌写作,才不得不认真起来。由于一直接触优秀的文学,心里也就想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在国内的时候,对我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唐诗宋词。
冯骥才: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悄然起步。纯粹的艺术激情引领着他们御风前行。面对社会风雨,深陷生活漩涡,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弋舟:到世界去
《人类的算法》写于年初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彼时“算法”成为了我们关注疫情、乃至防疫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一并带来了新的精神困境——生而为人,我们终究难以屈从自己仅仅是一个个抽象的数据。
刘醒龙:有时候,深受感动也是一种信心
说自己情绪没有低落过是在硬充好汉,肯定不是心里话,只要人在武汉,遭遇情绪上的大起大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一向睡眠很好,疫情期间却经常失眠。
迟子建:我觉得在文学上还可以压榨自己
作家只要以小说形式观照现实,这个现实一定就变成了“小说的现实”,就是你说的在小说里呈现作家理解的“真实”。
南派三叔《世界》:在接受精神治疗时构思小说
南派三叔在公共视野中沉寂的这段漫长的时间中他需要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也是在治疗中,一些闪现的灵感和对精神疾病的好奇心,打开了他另一道创作之门。
看完朱德庸的漫画会开怀大笑,然后流下一滴眼泪
人需要选择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追寻别人给你的指示。如果因为哪个行业好赚钱,就一窝蜂地都往里挤,而其实根本不适合,挤进去的那个人的痛苦指数就会比一般人高。
孙频:桃花源只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在孙频的创作历程上,《我们骑鲸而去》这个作品非常特别,因为我们很容易想到,在漫长中国文学史上其实有一个隐秘的传统,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个传统。
孙郁:文学让我们从俗谛中惊醒
孙郁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近现代文学批评家、作家,但他也当过报社编辑、博物馆馆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始终不变的是对生活保持热爱和清醒,守望赤诚与责任。
笛 安:“那是我们劳动的时光,朋友们都来自采石场”
那时无知者无畏,特别懵懂地写了一份大概的企划,既然有了这个机会,那就用我的方式去给读者们介绍一些文学作品。
柳建伟:当好伟大时代的“书记员”
我想当时代和社会的书记员,有这个想法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我的母亲。她在我创作这条路上,对我影响很大。
阿来:让道路笔直 让灵魂清静
阿来自云“2020年什么都没有干出来”。2020年只是《云中记》拿了“京东文学盛典国内文学大奖”。然后他二十年前的名作《尘埃落定》,电视剧要重拍,为保证品质,他决定亲身介入。
李佩甫:绵羊地里的寻根人
对文学的热爱,是李佩甫一生的命题。他一直把“平原”当作他的写作领地。这个平原已不是具象的某个地方,而是他心目中的平原。
把最优质的作品纳入到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之中——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
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的目的和根本是激励、保护和推动创作,特别是促进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该法的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邓一光:小说家不是再现现实世界, 而是创造或然世界
写作和生活认知会有不断的变化,作为生活者,我需要在具体的人生经验中找到理想安放之地,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
陶纯:写作的人生是幸福的
能够成为一个作家,除了爱好以外,小时候的经历也很重要。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一个生活很顺利、衣食无忧、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文学之神恐怕是不会垂青他的。
杨晓升:作家要保持感受表现生活的能力
现在作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感受生活的能力、发现生活的能力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作家的写作要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既要敬畏,又要有平常心,不要急功近利。
叶文玲:为“敦煌的守护神”作传
作为作家而言,笔下的人物和事迹首先要能感动自己,然后才能将这种感动通过自己的描写和抒发去打动读者。
对话阎崇年:从故宫六百年读懂人生
六百年来,故宫就像一座历史的大舞台,明朝和清朝先后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演绎了自己的历史角色,他们的皇宫已经成为故宫和故宫博物院……